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中欧电竞游戏】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三重逻辑

发布日期:2021-12-15    作者:     来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全面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贯彻《决议》精神,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

党的百年奋斗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密码在于具有了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重新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方针、政策,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伟大实践,带来了中华大地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党的百年奋斗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宝藏中,本来就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已经内化为当下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最稳定的“精神DNA”。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运用,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这一科学理论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无论是毛泽东对中华典籍中“实事求是”的时代性改造,还是邓小平对“小康社会”进行的创新性借鉴,都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党是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进入新时代,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

“两个结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必须一体把握、一体推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了“新活力”“新价值”“新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具备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我们这个古老东方民族特有的肥田沃土,使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具备了全面、深刻、鲜明的中国化特征。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从总体上来定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实质的整体界定。讲“两个结合”,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平起平坐,“两个结合”最根本的还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为百年党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一切正确的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都必须在实践中得以证明,都必须通过实践发挥作用。2012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本本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作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可以说,“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道路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要义。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深厚根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过去有一段时间往往把“第二个结合”融在“第一个结合”之中,但随着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决议》和“七一”重要讲话把“第二个结合”单独表述,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进入了新境界。“第二个结合”侧重思想文化的内在融通,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获取本土滋养,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产生了作用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神奇效应,使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形成了中华文明新样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决议》所言: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两个结合”的实践逻辑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首先,明确“两个结合”的实施主体。谁来进行“两个结合”,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者,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诚代表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系列独特问题,让“一百年前一派衰败凋零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用“勇气”“伟力”和“智慧”托起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放眼新时代,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做到“两个结合”,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才能真正走好新赶考路。

其次,坚持“两个结合”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大同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导向,就要始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性贯彻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两个结合”的实践效果如何,必须由人民来“阅卷”。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两个结合”同样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依归。

最后,掌握“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坚持“两个结合”最关键的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列宁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个结合”共同以实践为基础、由实践来检验,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更为独特的思想魅力。

【作者系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梁瑞

上一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下一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